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015年5月17日
日本国驻青岛总领事 远山茂
首先,衷心地祝贺"山东社科论坛—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的召开。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并有这个发言的机会,在此表示感谢。今天,我以"儒教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演讲。儒教思想在以往的日本历史当中起到了各种作用,连现在也仍然是日本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这在我经历的人生中确实体会到了。自从接受了这次演讲,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参考了各种资料准备了今天的演讲稿。我重新认识了儒教思想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带来的极大影响。虽然那么说,我不是专业的学者,只不过是个行政官员而已。所以对于报告内容中及其不充分和浅薄的地方,敬请理解
那么,我就先大略地介绍一下日本历史中从古代到现代儒教的由来、发展。之后,就其主要特征从几个观点来阐述)
1 概観
历史1 古代~飞鸟时代
日本儒教的传播比佛教早,公元513年日本应神天皇时代朝鲜的百济大王派来五经博士传播的。也有在此前,王仁从朝鲜半岛把《论语》携入日本的传说。一般来说大概是5世纪初传入的。
6世纪飞鸟时代,热衷于佛教普及的豪门贵族曾我氏开始发迹,以飞鸟京(现在的奈良县)为中心修建了佛教古建筑。一方面一部分当政者对儒教深刻归依。例如齐明天皇(女性天皇)将其亡夫钦明天皇的陵墓安置在八角墳(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八角形是适合天下八方的统治者的)。另外,设置在有一个地方叫多武峰的两槻宫以及相关的古建筑都强烈体现了儒教和阴阳道的影响。
历史2 平安~镰仓时代
之后,9世纪平安时代初期,天武天皇发布的律令制也是受到儒教影响的,儒教思想被应用于官吏的培养,以及在国家进行研究学问的式部省(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所管辖的大学寮进行教授。但是,在日本科举制度没有被采用所以儒教本来的价值没有被稳固下来。而且,这个时代的佛教日益盛行,儒教相对而言没有盛行。
朱子学(也就是理学)是从1199年赴宋朝的日本僧俊芿带回250卷儒教书籍开始的。以后,由出访宋朝的禅宗僧人或者是从南宋来访日本的中国文人广泛传播。据说是1299年,根据元朝来访的僧人一山一宁带来的注解完成了学术理论。14世纪,天台宗的僧人玄惠通过朱子学,成为了当时天皇的亲信。
历史3 南北朝~室町时代
从南北朝时期到室町时期在临济宗的禅宗寺院研究儒教。另外,15世纪后半期,由当时的领主上杉宪实复兴起的足利学校也进行了儒家的讲义。
历史4 江户时代前期
江户时代(也叫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儒教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儒教从佛教僧侣的教养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问。特别是朱子学,被幕府实现封建统治的思想所采用。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者林罗山侍奉将军德川家康以来(当时他才23岁),林家被任用为大学头,统治了幕府的文教政策。
历史5 江户时代(朱子学派)
作为阳明学派,由中江藤树创始,他的弟子熊泽蕃山在冈山藩执政参与了重建财政的工作,这样儒教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影响。通过江户时代,以武家僧为中心,儒教在日本得到稳固。后来也影响了水户学(在日本水户藩 (现茨城县北部)编纂《大日本史》过程中形成的学派。以朱子学为中心,综合国学和神道。倡导尊王和大义名分。),不久与尊王攘夷思想相结合,成为实现明治维新的意识形态。
另外,当时在日本,就像中国的清朝一样,对古典的重新研究也开始流行起来,叫做古学派,古学派的研究手法也影响到了日本国学的发展。
历史6 明治时代
进入明治时代,1885年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下达了禁止儒教式道德教育的命令。但受宫中保守汉学家的影响,还是引进了教育敕语等儒家的忠孝思想,得到了奖励。
1916年,当时企业界的头号人物渋泽荣一撰写了《论语与算盘》一书。根据《论语》提出了道理与利益并存的"义利合一"理论,谋求近代经济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历史7 战后~现代
1945年二战后,因为中国的古典,特别是儒教对军国主义者的伦理教育上也曾被利用,所以在一个时期内的学校教育方面也被取消了。一家出版社的招聘考试中,出了"韩非子是谁"的问题,很少有人回答正确。更有回答出"韩国不正当行为的少年"的杰作。但是之后,中国的古典,也就是"汉文"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科目得到恢复,史书、汉诗等优秀的文章被作为教材。
另外,1960年代后期,以经营者、管理者为中心的商业界的人,以与战前不同的理解方式开始阅读中国的古典。只用西欧科学的技巧无论如何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不足之处需要从中国古典的"人间学"中寻找。对《孔子》也有很大的兴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追究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却没有去追求资本的理论修正现象。
2 特徴
特征1取舍选择
日本从5世纪的古代一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在很广的领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例如,政治制度方面的律令制,思想宗教方面的儒教、道教以及中国佛教,文化方面的汉字,风俗习惯的农历等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日本并不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日本的国情有所取舍。或者是说有的思想是完全接受,有的是自己加以修正和发展。例如,政治制度方面,日本没有接受科举制和宦官制。另外,社会风俗方面,日本也没有采用女性的裹脚方式。
没有采用科举制度的理由,有各种说法。日本的历史是①即使最高领导人更换,下面的有势力贵族、有权威的豪族、武士等会跨越时代保留下来,确保了高级官员的地位。②与以中央集权体制为根本的中国历代的王朝不同,日本是继续以地方分权·封建体制为根本的时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人事方面没有采用中央政权强大的支配系统。
另外,没有采用宦官制度的理由也有各种说法,尽管日本民族一部分来自于大陆的骑马族,但是畜牧业并不是日本的主流。因此,最初对于动物的去势术也没有普及。更何况,对人类也没有过去势技术的说明。
特征2 独特的解释和修正1
中国的儒教和同一时代的西欧哲学(也就是希腊哲学)相比较,不是热衷于抽象的观念性议论,而是相对性地重视人生哲学和人的修养的研究,日本的儒学比中国儒学对抽象世界观的思考更加生疏。
例如、从飞鸟时代到奈良平安时代,儒教作为主要的政治思想被接受,抽象的世界观没有被太多的议论。另外,室町时代后期,作为儒学世界观的不是易经,而是占卜的易学,其知识被应用于许多战争的占卜。
江户时代的朱子学的解释发展明显地表现出日中的各种不同。
例如,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的元祖藤原惺窩也提到朱子学的核心是"理气关系",但是更多的场合将"理"解释为伦理的"道理"或者"情理"。
另一位朱子学家山崎阐述了"学朱子而缪,与朱子共缪,何遗憾之有"把"性理问题"作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修养问题或者人生道路上的问题,没有把它看作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儒学没有重视抽象的概念?据有的学说解释,本来古代的日本,与中国相比是晚了数百年的文明落后国。抽象思维没有发达。例如当时有丰富的关于山,川,草,木等表示具体事物的语言,但当时还没有"自然"等抽象的概念。
但是,17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的文明度低不能说明日本的儒学家没有重视抽象思维,有关这一点,著名的佛教学家中村元把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佛教作了对比,指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非合理主义的倾向",缺少思辨,伦理的思考。
但我个人认为;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为什么做了这样那样的修改主要是为了统治阶级提供理论基础。
特征2 独特的解释和修改2
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有关君臣关系方面也与中国不同。也就是说对儒教的基本概念"德"和"忠"的解释不同。
根据中国的儒教,政治的基本思考方法从孔子,孟子时代有"有德者王"的思考方法到后面的时代也没有改变。朱熹提出了"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也就是说要成为王者,德是必备的条件,如果缺少的话,是与"放伐""革命"思想相表里的。
江户时代初期"有德者王"和"放伐"的思想也被接受。林罗山赞成孟子的"放伐"的想法,提出"汤武之举非私天下,为在救民耳"。
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仁"的思想和"有德者王"的思想逐渐淡化,并逐渐强调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进而对于天皇的无条件忠诚。古学派的山鹿素行对有关君臣关系提出了"非以力而成,乃天地自然之仪则""主君之恶如夏桀殷纣,而无灭上之道"的主张。
儒教与佛教,神道的融合性
本来,儒教在中国对于其他的思想或者说是宗教是包容的,有时双方也会融合在一起。这种倾向在日本更加明显。
原本,日本逐渐作为拥有文字・思想的文明国家起步,是5到6世纪。这个时期,中国已经是拥有高度文明的先进国,对于中国传播过来的各种思想、社会制度,当时的日本是非常尊敬、崇拜的,没有批判。而且,当时日本的早期宗教是神道。神道是多神教,对于第三者是敞开胸怀的。加上这一点,最近的历史研究表明,古代在日本,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人际交流是超出想象的活跃。古代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那样的严格的出入境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户时代的儒教,许多儒教学家都主张和其他宗教共存融合。例如,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山崎黯斋广泛地吸收佛教和神道等,称之"垂加神道",主张神道与儒家的融合。
儒教积极的作用的总括
如前所述,儒教特别是在江户时代繁盛,被大大地活用在国家统治体制的构筑上。
江户幕府不是中央集权式,形式上是被称为"幕藩体制"的地方分权制。各个藩的藩主(大名)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幕府的统治非常巧妙,大名反抗幕府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君臣关系基本上是"武士道",要求绝对的忠诚。
另外,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维持了"士(武士)"绝对的支配权,对农工商强烈地要求要守本分。)像这样德川幕府基本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说明十分地利用了重视安定的儒教思想。
德川幕府成立于1603年,到1868年持续了265年之久。中期以后,发生过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另外,也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但总体来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内乱,是个和平的时代。
当然,因当时的封建制度,身份制而形成的不平等,被称为"男尊女卑"的蔑视女性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应该彻底地澄清。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想办法确保社会的安定是重要的。而且,儒教的核心"仁义礼智"等价值观是普遍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以合理主义为核心的西欧思想不一定能够解决的问题。21世纪,继承包括儒家的东洋思想的优点是有必要的吧。
●参考
【大盐平八郎】
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派儒者。任大阪"町奉行"属下的"町与力"(类似管理民政事务的警察)。1830年辞职,开设家塾,专事教育与著述。
自1830年起,大阪地区连年歉收,农村饥馑,城市物价腾贵。1836年灾情尤其严重。大盐对于广大贫苦人民的悲惨处境深为同情,建议町奉行对饥民采取救济措施,但町奉行置之不理,且与富商勾结,贩粮江户牟取暴利。大盐愤恨幕吏专横、商图利,决心为民除害,乃与同志和门生密谋起义。
1837年2月,大盐尽售藏书,得款620两,全部散发给万馀市民及近郊贫民,密告以起义信号,同时发出檄文,列述举兵理由,号召市民和附近农民起来共同战斗。因叛徒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开始。
2月19日上午大盐聚集起义者300余人(包括沿途加入者),进攻市区富家的商店与宅邸,大散金谷。下午,起义被镇压。大盐藏身于市内一商人家,3月27日被发现,与其子同时自杀。
在大盐起义的影响下,4月,备后(今广岛)的三原农民打着"大盐平八郎弟子"的旗帜举行起义;6月1目,生田万等7人在越后(今新渴)的柏崎起义;7月2日,摄津的能势、川边、丰岛三郡2000农民也发动起义。这些起义都遭镇压,但给幕府的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
大盐起义虽告失败,但却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是由下级武士发起和领导的,并主动联结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的第一次暴动,它把从前的分散、自发、局限于反对当地封建领主的农民暴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这次起义是发生在号称"金库"的重镇大阪,震撼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后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日本。
【古学派】
本江户时代儒学派别之一。古学者原多为朱子学追随者,后怀疑朱子学,认为与孔子、孟子原意不同,而倡古学。呼吁不依赖后人的注疏,而从孔孟的原著中直接探索儒学的真意。以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认为战国的诸子、汉唐的儒家、宋元的理学,非继承周公、孔、孟之道,故应直接读先秦古籍,恢复孔孟圣贤之道,以探求古代儒学之真义。他们的治学目的基本相同,但各人的思想体系有较大差别。山鹿素行的特点在于其武士道理论,主要作为兵法家影响后世。伊藤仁斋以研究古义学为业,尤重视探讨道德的古义。获生徂徕则标榜根据《六经》阐明"先王之道",认为要解读《六经》,就须研究古语——古文辞学。